车浩:为了理想主义者不再孤单丨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并公开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刊号:CN10-1210/D.
订刊电话:010-83938198
订刊传真:010-83938216
车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如果要问,一个教师投身教学的情怀来自哪里?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出自何处?我个人觉得,可能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对于本专业学问的研究、思考和热爱。当一个人有了那些在科研上怡然自得的思考成果之后,他会很乐意和期待与他人交流,会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才会去追求和享受到得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为什么仍然有些教师,能够不受至少不是完全受趋利避害的理性算计所导引和影响,而愿意拿出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拿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教学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反理性人计算的选择?对此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他们对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情怀,无论程度深浅,都有一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
今天是第35个教师节,本期推送车浩教授在首届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上的闭幕词,以此向各位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与诚挚的祝福。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时间过得非常快。昨天早上我还站在这里主持开幕式,转眼之间就致闭幕词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人的一生有效的工作时间不过三十多年,一天半的时间也就是7000分之一。非常高兴,我们在座的所有人一起紧密地度过了各自人生工作旅途中的7000分之一。这是值得纪念和珍惜的。
7000分之一的时间虽然过的很快,但这一天半的内容非常丰富,节奏也是非常紧张的。有民法基础大课的讲授,有小班案例研习课的讨论,还有师生互动的现场教学。就连中午和晚上的时间都没有放过,见缝插针地安排了一个教学沙龙和学术论坛。可以说,如此紧张高密度的议程,在以往的会议或论坛中是很罕见的。
在座的130名老师和同学,都是从几百名报名参会者中遴选出来的,大家能够全程坚持下来,出色圆满地完成了研修班的目标和任务。这也说明我们选人的眼光是成功的。因此,在会议结束之际,首先向大家表示祝贺!
这一天半的研修班听下来,我个人收益很深。可谓是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地道,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授课老师们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授课嘉宾之中,既有前辈大家,也有中坚力量和青年才俊。各位老师以赤子之心,同道之谊,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倾囊相授,令人倾佩、仰慕和感激。因此,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本次研修班的各位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为一个教师,听了各位老师的授课,令我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不揣简陋,说出来与诸位分享。
一方面,以往我们经常会将教学与科研两者对立,形成紧张的取舍关系。但是,通过这次研修班的教学展示,我们会感受到,一个教师勤于学问上的思考,不断钻研专业上的前沿问题,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
例如,在昨天的大课展示中,朱庆育老师和孙鹏老师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讲授,充分地展示了他们个人对于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
当朱庆育老师对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相关条文的关系用一种体系解释的教义学方式娓娓道来时,当孙鹏老师充满激情地展示各个判例对于违反强制性规定法律行为的效力的立场时,他们脸上洋溢着或沉稳或澎湃的神情,来自于他们在对相关问题的讲解上,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自信。
当金可可老师和葛云松老师在案例课上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点时,当茅少伟老师展示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斯远老师展示如何教会学生梳理文献时,我分明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老师在教学上的技巧,还有他们在专业上的造诣。
不然,如果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娴熟地向学生兜售一些卑之无甚高论的、陈旧过时的、没有任何个人思考的内容,那么至少在这次研修班上,当他们面对这么多学界同仁来展示教学时,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讲得这么有底气。
因此,如果要问,一个教师投身教学的情怀来自哪里?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出自何处?我个人觉得,可能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对于本专业学问的研究、思考和热爱。当一个人有了那些在科研上怡然自得的思考成果之后,他会很乐意和期待与他人交流,会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才会去追求和享受到得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守着本专业已经陈旧的知识体系,不愿去了解和钻研本学科的进展,但居然还能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讲得天花乱坠,这种既不喜新,还不厌旧的风格,不符合人性。所以,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基本职责当然是教学,但是,如果放弃了科研,那么,也就相当于自断了源头活水,难以长久。特别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总之,不要把投身教学,当作科研停滞的理由。这是我的第一点感触。
第二点感触是,从我的观察来看,一个人是更喜欢讲课互动,现场向他人讲授,还是更喜欢个人写作,通过文字与人打交道,这其中并无高低上下之分,而是往往受到每个人各自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能力结构和性格兴趣等因素影响。每个人会选择最适合本人特点、最能发挥自我价值的生存和展示方式,可谓是人性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
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下,在目前大学以科研为指挥棒而相对忽视教学的情况下,一个在学校里当老师的人,最优化的理性选择,可能恰恰是要把自己的科研放在第一位,分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那么,为什么仍然有些教师,能够不受至少不是完全受趋利避害的理性算计所导引和影响,而愿意拿出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拿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教学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反理性人计算的选择?
对此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他们对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情怀,无论程度深浅,都有一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
今天,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授课的老师,还是不远万来听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令人尊重的。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生活时间,放弃自己的科研时间,而来传播和学习如何更好的去教书育人,如何更好的当一个老师,如何更好地把学生教好。这主要不是来自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爱,来自于对教学和对学生的爱,他们是无愧于教师的称号的。因此,我提议,在场前几排的学生,请你们起立,集体向后转,向所有的老师们鞠躬鼓掌。祝他们教师节快乐!谢谢大家!
以上所说的,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个人的感触。最后,我也代表北大法学院和潘院长,表达一下我们主办方的心声。
和很多老师所在的院校一样,北大法学院也仅仅是全国数百家法学院校之一。我们之所以站出来,办这个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不是出于官方机构的权威支持,也不是为了培训赚钱,我们能够捧出来给各位的,就是一颗同道之间相互扶持和共同努力的热心。
这个研修班,是“学院搭台、学科唱戏”,是“北大搭台、全国唱戏”。我们邀请的嘉宾,不仅仅是北大自己的老师,还面向全国,没有任何门户之见,邀请所有那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独到的教学方法、有积极探索教学热情的一线教师,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课程,将他们的经验、方法和热情与全国法学教师同行分享。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很多院校的老师们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往往是孤军奋战,有时候,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单位由于教学上的努力得到充分公道的评价。因此,我们举办这个研修班,就是为了从点滴作起,一点点改变学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建设一个携手共进、抱团取暖的教学共同体,这已经是中国法学教育界迫在眉睫的重任。北大法学院当仁不让,义不容辞,愿意站出来迎接这个任务和挑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到了说再见的时刻。再次感谢所有的老师同学对本次研修班活动的支持!感谢以刘凯湘老师、葛云松老师为代表的北大民法学科诸位老师的全力投入!感谢刘哲玮老师、贾薇薇老师带头的会务组提供的细致服务!让我们把最后的掌声送给他们。北大的师资研修班会持续办下去,明年的910教师节,希望能与更多的教师同行再见。
现在宣布,本次研修班活动顺利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中国法律评论》投稿邮箱:
chinalawreview@lawpress.com.cn